连BBA都抢着用的中国技术,你还有什么理由看不起?
外国人都承认中国技术好了,中国人还不乐意?
撰文:许涛
(相关资料图)
在前段时间,网上突然传出了奥迪要购买中国车企电动车平台的消息,令不少人感到不可思议。据悉,从去年下半年开始,奥迪就开始接触包括上汽智己、比亚迪以及吉利在内的多家中国车企。
前段时间我们刚好试驾了奥迪Q4 e-tron,这款基于MEB纯电架构打造的车型,让我们发现了奥迪在电气化时代存在不少问题——尽管有着优秀的机械素质和设计质感,但在智能化表现方面,奥迪Q4 e-tron确实是距离国产品牌还有很长的距离。
购买中国车企的电动车平台,是奥迪提高车型智能化水平最快捷也是最有效的方式。至于会购买哪家的平台?我想“近水楼台先得月”这个道理大家都懂。
7月20日,上汽就此前奥迪购买上汽电动平台的传闻作出回应,上汽集团和奥迪已达成共识,双方将通过合作加快电动车开发。这次回应能基本确定后续奥迪将使用上汽的平台,但是否是智己的平台尚未有定论。
这也不是第一次有合资车企使用中国技术了,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目前有哪些被合资车企广泛应用的中国技术。
中国技术被使用得最多的还是电池技术,在大家购买新能源车之前,很多人都要看看这款车使用的是不是宁德时代的电池。
通过翻阅宁德时代的官网可以看到,譬如宝马、大众、路虎等国际知名车企,都在使用宁德时代的电池,甚至像标致e-208这样的未进入中国的车型使用的也是宁德时代的电池。
在2022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排名中,宁德时代继续全球领跑,2022年以191.6GWh的装机量,全球市占率37%,远超第二、三、四名装机量之和,连续六年排名全球第一。全球第一的市场占有率加上极高的市值,这也不难明白为什么宁德时代能被称作“宁王”了。
无独有偶,在动力电池市场占有率排行榜中,排名第二的也是中国企业,它就是比亚迪。成立于1995年的比亚迪,一开始做的就是电池相关业务,近30年的技术积累,在国产厂商中可谓遥遥领先。
目前使用了比亚迪技术的合资车并不少,其中最具话题性的非丰田莫属,这个曾是比亚迪造车路上的“好老师”,现在已经到了向曾经的学生虚心请教的阶段。
像是一汽丰田旗下的bZ3,使用的就是比亚迪旗下的弗迪电机和磷酸铁锂电池;而现款的广汽丰田雷凌,也更换了来自于比亚迪的三元锂电池。
最重要的是,这些车型都将“使用比亚迪技术”作为产品亮点,大大方方地将这件事情说出来。可以看出,“使用比亚迪技术”这件事是值得宣传的,这也证明了比亚迪的技术得到了车企的认可!
或许有人会说,只不过用了一些零件罢了,算不上什么“技术”。如果说是使用了中国车企的平台,那又算不算呢?
以去年正式上市的smart精灵#1为例,这款纯电动小型SUV的外观内饰设计由奔驰操刀,而硬件则由吉利提供,整车基于SEA浩瀚架构打造,使用的是妥妥的中国技术!
除了中国市场之外,smart精灵#1也有在欧洲进行销售,且无论是销量还是口碑都相当不错。这也从侧面证明了,中国技术不仅广泛应用于全球汽车市场中,而且并不比其它国家的技术差。
这些车企为什么要使用中国技术?这应该是很多人心中的疑惑。
首先最简单的当然还是成本问题,前大众集团CEO马丁·温特科恩曾经透露过,大众MQB平台研发和全球工厂实施花费了600亿美元(接近4300亿人民币)。
如果是使用现成的平台,那么在研发成本上面,奥迪将省下一大笔钱。
另外时间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,据消息人士称:“欧洲开发一款电动车至少要36个月,中国最快只需要24个月。”而且哪怕使用同一个平台,“用欧洲的人员和供应链开发,量产的车型比在中国开发每台车要贵1~2万元,欧洲车企和供应链体系做不出具备成本竞争力的电动车。”
这也引出了这些车企使用中国技术的第二个原因,那就是在电气化时代,中国技术确实比他们更加先进。
在中国车市疯狂内卷的加持下,800V平台、高阶智能辅助系统、AI智能车机等“黑科技”都已成家常便饭。而反观欧洲车企,哪怕是电动化最为激进的大众集团,其MEB和PPE平台依旧呈现出很强的燃油车开发思维,“单论平台技术先进性,没有一家欧洲车企有中国做得好。”
使用中国车企的电动车平台,可以有效提高车辆的智能化水平,同时能拥有更低的研发成本和更快的研发速度。而使用中国研发、制造的电池,同样也有着更低的成本和更稳定的质量。
所以说,使用中国技术,能有效提高全球车企在电气化时代的竞争力,因此像丰田、奥迪等厂商的做法也称得上是无可厚非。
厂商之间互相使用对方的技术,又会带来什么呢?
首先是这能推动技术的快速发展,曾经的各大厂商为了取得技术优势,设置了众多技术壁垒,但这导致了好的技术可能无法得到推广。
而现在各大厂商都在互相使用对方的技术,有利于大家共同推动技术的发展进步。毕竟不同品牌的工程师有不同的调校思路与取向,在更多厂家使用的情况下,一项技术更容易得到快速迭代。
其次,技术通用也让车辆的兼容性得到提升。
许多玩车的朋友应该有过这样的体验,在整备一款小众车的时候,零件非常难找;但如果是某款与其它车共用平台生产出来的车型,那么问题就好解决了。就像许多奥迪、保时捷玩家会使用大众的零件那样,一些共用技术车辆在后续的升级维护中有着更高的兼容性。
当然,共用技术也有负面作用,在兼容性提高的同时,不同品牌车辆之间的同质化也会越来越严重,如果技术共用的情况普及的话,那么供大家选择的个性化车型也会越来越少。
从前,使用“进口技术”对于一款车来说是巨大的卖点,大家普遍认为进口就是代表着更加先进、更加优秀的技术。如今合资厂商或者说海外车企乐于使用中国车企的技术,证明了中国技术在新世代的过人之处。在电气化时代,或许大家的想法也是时候要改一改了,在造电动车这件事情上,弯道超车早已不是一句空话。
而且换个角度想想,在海外市场,中国技术对于他们而言不也是“进口技术”吗?
(图片来自网络)
关键词:
X 关闭
X 关闭